-
漳州台商投资区举办首届两岸融合发展论坛 聚焦产业升级与一带一路机遇
首届台商发展论坛在漳州台商投资区成功举办,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本次论坛以招商引资为核心抓手,汇聚两岸智库机构学者与企业代表,围绕台资转型升级、产业链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重要交流平台。 一、论坛背景与主题定位 作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漳州台商投资区依托区位优势举办首届高端论坛。活动聚焦"台商投资与两岸经济融合"主题,设置三大分议题:一是分析当前台商投资动态与企业转型路径;二是探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对接;三是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自贸区合作新模式。这种议题设计既回应了当下台商发展的现实需求,又着眼长远合作规划。 二、参会阵容与研讨深度 论坛吸引了中国社科院、闽南师范大学等大陆研究机构,与台湾经济研究院等岛内智库共60余位专家学者。40多位具有实际投资经验的台商代表参与讨论,形成产学研联动格局。在专题研讨中,与会者指出:大陆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正推动台资企业从传统制造向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等高端形态转型。 三、产业对接的具体路径 在两岸产业深度对接方面,专家提出"三链融合"建议:一是供应链协同,共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产业生态圈;二是价值链提升,鼓励台企参与大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三是创新链互补,支持两岸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漳州台商投资区现场展示了光电产业园、精密机械产业园等载体建设进展。 四、一带一路合作新空间 针对自贸区合作议题,研讨认为平潭、厦门、漳州等自贸片区可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形成"多区联动"效应。具体建议包括:共建跨境物流通道,试点标准互认机制,探索两岸企业联合开拓东盟市场等创新模式。有分析指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为两岸经贸合作创造了更广阔制度空间。 五、后续推进机制建设 论坛形成了多项共识性成果: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定期发布两岸产业合作白皮书;推动成立专项服务团队,协助台商解决转型升级中的实际问题;规划在下届论坛增设青年创新创业专题。漳州方面表示将持续优化投资服务,重点打造台商数字化转型示范基地。 本次论坛的举办,不仅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案例,更通过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强化了漳州作为台商投资重要枢纽的地位。与会各方期待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共同探索两岸经贸合作的质量提升路径。
2025-08-07
-
马尾区聚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构建"海丝"合作与产业链升级新格局
作为福州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马尾区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以东南造船厂、中铝瑞闽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船舶制造、铝加工、金属包装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深化"海丝"船舶产业国际合作 马尾区依托东南造船厂和马尾造船厂两大造船基地,积极拓展与台湾地区及东盟国家的业务合作。2015年,两大船企承接了来自东南亚多国的散货船、集装箱船订单,全年交付船舶超过30艘,其中为菲律宾建造的万吨级货轮采用双底双壳环保设计,获得国际船级社认证。在技术合作方面,引进台湾地区先进的船舶电子控制系统,联合开发了适用于热带海域的防腐涂层技术。目前,马尾造船产业集群已形成从研发设计到配套服务的完整体系,年产值突破百亿元。 二、构建高端铝材全产业链体系 中铝瑞闽高精铝板带项目通过三期扩建,建成国内领先的汽车铝板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为延伸产业链,马尾区配套引进铝制罐料、电子箔材等下游加工企业,形成从熔铸、热轧到精加工的完整生产链。2015年投产的冷轧生产线采用德国西马克技术,可生产0.15毫米超薄铝箔,填补了福建省在高精度铝材领域的空白。园区还建成铝加工技术研究院,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展航空航天用铝材研发。 三、推动金属包装产业技术升级 中日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马口铁生产线技改项目,引进德国杜尔公司的环保涂布系统,实现VOCs排放量降低70%。2015年新投产的彩印生产线采用数字化印刷技术,使金属包装产品附加值提升40%。该项目带动周边形成涵盖印铁制罐、瓶盖制造的产业集群,年产能达15万吨,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食品级包装材料生产基地。企业还建立了智能化仓储系统,实现从下单到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四、完善先进制造业支撑体系 马尾区实施"腾笼换鸟"计划,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已有20家企业完成"机器换工"转型。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50余项。在港口物流方面,建成10万吨级专用码头,配套智能物流园区,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全链条供应链服务。 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生态,马尾区已形成以先进制造为主导、生产性服务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未来将重点培育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辐射海峡两岸的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
2025-08-07
-
厦门富春文创园举办"武林大会"促跨界合作 16家企业共探江湖生态
福建省厦门市富春青年文创园近日举办以"江湖"为主题的首届文创产业对接活动,吸引全国16家文化科技企业参与。此次活动以招商引资为核心目标,通过创新性的股权合作模式,推动游戏、动漫、影视等领域的资源整合,构建青年文创项目的一站式孵化平台。 一、主题园区打造产业融合新场景 本次活动的举办地——软件园三期"江湖"主题园区,是富春文创专为青年创业者设计的沉浸式协作空间。园区采用武侠文化元素进行场景化布置,设置项目路演区、创意工坊和投融资对接区,为参会企业提供兼具文化氛围与商业功能的复合型场地。据现场了解,该主题园区已整合超过20家上市公司旗下的文化创意类项目资源。 二、股权合作模式创新资源对接 区别于传统招商会,本次活动首创"武林盟主"制项目配对机制。参与企业按业务属性划分为"五大门派",包括数字内容开发、IP运营、影视制作、科技应用和资本运作五大领域。通过项目路演和闭门洽谈,企业间可采取交叉持股、联合出品等合作形式,实现技术、渠道、版权等商业要素的互补。现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项目涉及3D动画制作、武侠IP衍生开发等细分领域。 三、全链条服务赋能青年创业 富春文创园运营方表示,平台提供从项目孵化到市场推广的全周期服务。除常规的办公空间和政策咨询外,重点构建"创意-产品-商业化"的转化通道。具体包括建立专家导师库、搭建版权交易平台、引入风险投资机构等配套措施。目前平台已成功孵化多个跨界融合项目,其中武侠题材手游与实体文创的联动开发成为典型案例。 四、区域协同发展文化产业生态 厦门市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指出,此类活动有助于强化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带的协同效应。通过吸引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参与,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区域流动。下一步计划将"武林大会"打造为年度品牌活动,并扩展至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领域,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此次活动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商业纽带,通过场景化体验降低合作门槛。与会企业普遍反映,这种突破常规的对接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创意碰撞,为文化科技融合提供新的实践样本。富春文创园表示将持续优化平台服务功能,年内还将推出针对初创团队的专项扶持计划。
2025-08-07
-
武平定光佛文化园获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 文旅融合促两岸合作新机遇
近日,武平县定光佛文化园正式获批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标志着该园区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招商引资方面迈入新阶段。第六届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旅游节同期举办,通过传统祭典与现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认同与经济合作。 一、定光佛文化园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武平县于2012年启动定光佛文化园建设,历经多年规划与开发,园区已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5月,相关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该园区正式获批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是龙岩市继2017年首个基地获批后的又一重要成果。 二、文化旅游节活动创新与两岸互动 本届文化旅游节在保留定光佛祭典朝拜、金身绕境巡安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养生音乐会、文化艺览和两岸青年骑游等现代活动。活动由龙岩市人民政府与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两岸民众参与,成为促进两岸青年交流与文化共鸣的重要平台。 三、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战略意义 定光佛文化园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不仅提升了武平县的文化影响力,也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新契机。园区通过文旅融合模式,推动两岸在宗教、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同时为地方招商引资注入活力。 四、未来规划与两岸合作展望 下一步,武平县将依托定光佛文化园,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集文化传承、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通过常态化举办两岸交流活动,持续深化两岸同胞的情感联结,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探索新路径。
2025-08-07
-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稳步推进 白洋淀科技城与雄县产业新城尚处前期阶段
河北省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战略新区,其规划建设一直备受关注。近期,相关企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披露,白洋淀科技城和雄县产业新城项目仍处于规划定位阶段,尚未取得住宅建设用地,也未开展房地产项目开发。这反映出雄安新区在推进过程中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开发的总体原则。 一、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坚持高标准定位 自2017年设立以来,雄安新区始终秉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推进开发建设。按照规划,新区将构建"一主、五辅、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其中白洋淀区域是重要的生态与科技融合发展区。2023年公布的相关规划显示,该区域将重点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 二、白洋淀科技城项目处于前期规划阶段 作为雄安新区重要组成部分,白洋淀科技城项目目前仍处于规划研究阶段。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初的相关文件表明,该区域土地性质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仍在推进中,尚未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三、雄县产业新城开发时序待明确 雄县作为雄安新区"五辅"之一,其产业新城建设同样遵循有序推进原则。2023年相关规划提出,该区域将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发展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目前项目仍处于前期定位阶段,具体开发时序将根据新区整体建设进度统筹安排。 四、政策环境变化带来开发不确定性 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相关政策持续完善优化。2024年出台的若干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原则。这种政策环境的动态调整,客观上使得部分合作项目的实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需要各方保持充分沟通与协调。 五、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 面对雄安新区建设的新要求,相关企业表示将坚决服从国家战略安排,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推进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注重与新区总体规划的衔接,确保项目建设与新区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当前,雄安新区建设正按照既定规划稳步推进。白洋淀科技城和雄县产业新城作为新区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建设将遵循高质量发展要求,在规划完善、条件成熟后有序实施。这一过程体现了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8-07
-
集美区搭建资本对接平台助力创新创业 杏林湾基金聚集区激活创客活力
在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下,集美区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持续赋能创新创业生态。近日,一场聚焦资本与项目对接的专场活动在杏林湾基金聚集区举行,吸引多家优质创业团队与投资机构参与,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精准对接助力项目孵化 活动现场,来自互联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业团队展示了技术成果与商业模式,投资机构代表从市场前景、技术壁垒等维度提出优化建议。集美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表示,此类活动旨在降低初创企业融资门槛,目前已形成“项目路演+资本对话”的常态化机制。 二、基金规模突破百亿级 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通过设立多支子基金,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公开数据显示,该基金累计批复子基金规模超百亿元,重点投向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部分被投企业已成长为区域标杆案例。 三、打造金融服务品牌矩阵 依托杏林湾基金聚集区,集美区推出“金融会客厅”“创客对接会”等系列品牌,整合政策解读、创业辅导等资源。这种“基金+基地”模式有效促进资本与产业融合,近三年已服务超百家创新型企业。 四、文化赋能创新生态 作为配套活动,现场同步展出了众创空间创业纪实影像,通过可视化叙事呈现区域改革历程。此类文化活动既强化了创业者归属感,也为投资者提供了观察产业趋势的新窗口。 集美区通过系统化搭建“资本对接-产业培育-生态建设”闭环,正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高地。未来将持续优化基金运作模式,为优质项目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
2025-08-07
-
福建厦门泉州8家企业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 打造东南沿海低碳产业高地
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政策引导,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三批绿色制造名单中,福建省厦门市、泉州市等地的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企业获评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单位,29项产品被认定为绿色设计产品,标志着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 一、绿色制造名单凸显福建产业升级成果 2023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中,福建省入选企业涵盖纺织、建材、电子等多个领域。其中,厦门市3家企业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减排等方面表现突出;泉州市2家企业凭借智能化改造和清洁生产技术入选。此外,漳州市一家新能源企业成为全省首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单位,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减碳。 二、“十三五”以来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完善 自2016年起,福建省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绿色设计产品30项,福州和宁德两地2家机构获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通过实施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全省1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4.54亿元,获得财政支持1.82亿元,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与绿色标准融合。 三、政策驱动助力低碳转型 福建省近年来出台多项措施,包括对绿色工厂给予税收优惠、技改补贴等支持。2021年发布的《福建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建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制造标杆体系。多地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光伏发电、循环水利用等配套项目,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四、区域协同构建绿色生态圈 厦门市依托火炬高新区开展绿色工厂试点,联合泉州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广数字化能效管理平台。2022年,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启动跨区域绿色技术合作,推动南平市竹产业与三明市钢铁业资源循环利用。未来,福建省计划扩大绿色金融工具应用,进一步激活企业低碳创新动力。
2025-08-07
-
福建新增荔城澄峰等10家现代渔业产业园 打造水产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福建省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近日正式认定第三批10家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涵盖池塘养殖、浅海设施、工厂化养殖等六大类型。这批园区将作为产业示范载体,带动区域渔业向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全省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总数已达30家,标志着渔业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多元化园区布局引领产业升级 新认定的10家园区分布在福州、漳州、宁德等沿海城市,其中荔城澄峰池塘养殖园区采用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漳浦两家园区分别专注鲍鱼种业和深海网箱养殖,连江定海湾园区建成智能化藻类养殖示范基地。这种差异化布局既保留传统养殖优势,又培育了深海装备养殖等新业态。 二、科技创新驱动养殖模式变革 入选园区普遍应用物联网监测、自动投饵等智能装备,福州某工厂化养殖园区实现石斑鱼全年可控环境生产。宁德两家园区建立水产苗种基因库,育苗成活率提升20%以上。厦门同安园区通过水处理系统循环利用率达85%,较传统模式节水60%。 三、产业链延伸提升综合效益 晋江休闲渔业园区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开发垂钓体验与海鲜餐饮联动项目。东山园区建成冷链加工中心,实现捕捞、加工、销售一体化运营。统计显示,省级园区水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达65%,高于普通企业30个百分点。 四、生态标准构建绿色发展体系 所有园区均执行严格环保标准,莆田南日岛园区采用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有效降低氮磷排放。评审要求企业必须配备水质在线监测设备,部分园区还获得国际ASC认证。生态防控技术推广使化学药剂使用量下降40%。 五、政策支持培育产业集群效应 省级财政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专项补助,金融机构推出"渔业设施贷"等创新产品。各地配套建设电商物流中心,福清园区依托跨境电商试点实现出口额年均增长25%。预计2024年全省园区将带动周边5000户养殖户升级改造。 六、质量追溯护航品牌建设 30家园区全部纳入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厦门对虾养殖园区实现从苗种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连江鲍鱼"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园区标准化生产溢价30%以上。 当前福建省正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渔业年产值向3000亿元目标迈进。下一阶段将重点培育深远海养殖和智慧渔场等新型业态,持续完善从种质资源保护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2025-08-07
-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发布 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
福建省近日出台《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以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聚焦科技体制改革、开放创新、两岸协同、产业升级四大方向,通过清单化管理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强化招商引资与创新资源整合,着力将示范区打造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一、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建设迈出新步伐。示范区以破解创新要素配置难题为突破口,全面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政策供给方面,优化“揭榜挂帅”“赛马”等科研项目组织方式,试点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人才要素配置上,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四唯”倾向,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实行“一站式”服务,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技术要素方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推动专利开放许可,促进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资金要素上,设立示范区创新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初创企业培育,发展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资金支持体系。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示范区正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体制改革经验,为全国深化科技重点领域改革提供实践示范。 二、海上丝绸之路技术转移核心区构建开放创新新格局。依托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优势,示范区着力强化多边技术转移和辐射能力。在平台建设上,加快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打造集技术展示、对接、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入驻。合作机制方面,深化与东南亚、中东欧等国家的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示范基地,围绕海洋工程、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上,培育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经纪人队伍,开展技术需求对接、成果评价、中试孵化等全流程服务。同时,拓展开放与创新政策倍增效应,对引进的国际先进技术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支持企业通过技术许可、并购等方式获取核心技术,推动技术转移从“引进来”向“双向互动”升级,为区域探索开放式技术转移路径提供示范。 三、海峡两岸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两岸产业融合。立足闽台“五缘”优势,示范区创新两岸科技合作机制,着力打造宽领域、高层次、多形式的对台合作交流平台。在产业技术转移方面,重点承接台湾半导体、精密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技术,建设两岸产业技术合作园区,支持台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创新平台共建上,推动两岸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人才交流方面,设立两岸人才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台湾科研人员、青年创客来示范区创新创业,建设台湾青年创业基地,提供创业孵化、政策咨询、市场对接等服务。此外,举办两岸科技产业对接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两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对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为推进两岸产业融合和协同创新作出积极贡献。 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中国制造2025”地方样板。示范区强化产学研用一体运作,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引领型产业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在产学研协同方面,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通道。传统产业升级上,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通过系列举措,示范区正加速形成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的良好态势,为全国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实践参考。 五、创新要素保障体系持续完善。为确保示范区建设落地见效,福建省强化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政策层面,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对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创新项目优先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库。土地保障上,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优先保障示范区创新平台、产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长期租赁模式。资金支持方面,省级财政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资本业态,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同时,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清单有序推进。 六、招商引资与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凸显。示范区依托四大战略定位,精准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在招商方向上,聚焦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瞄准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创新项目。招商方式上,创新“基金+产业”“平台+项目”等招商模式,通过举办创新成果展、产业对接会等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此外,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和创新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向示范区集聚。目前,已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签约入驻,为示范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七、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示范区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在营商环境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简化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载体,为初创企业提供场地支持、创业辅导、融资对接等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维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同时,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论坛等活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扎根示范区创新创业。 八、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加速形成。福州、厦门、泉州三个核心城市立足各自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加强分工协作,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共进的创新格局。福州发挥省会城市科教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厦门依托经济特区和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聚焦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打造开放型创新高地;泉州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推动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三市建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协同创新,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区域创新整体效能。 通过系列举措,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的方式,推动创新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为福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08-07
-
福州滨海新城数字会展中心钢结构即将封顶 打造东南大数据产业新地标
作为福州滨海新城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数字中国会展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项目位于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核心区,采用创新型钢结构建筑体系和数字化施工技术,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区域会展经济能级,为数字经济产业交流提供高标准平台。 一、项目工程进入钢结构封顶冲刺阶段 目前主体钢结构施工进度已达95%,总重约2.9万吨的钢构件吊装作业接近尾声。建筑采用双层主体结构设计,局部设置三层功能空间,建筑总高度控制在32米。与传统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施工减少现场湿作业量60%以上,构件工厂预制化率达85%,大幅降低扬尘污染和建筑垃圾产生。 二、智能建造技术全面赋能施工管理 项目全过程应用BIM三维建模技术,通过数字孪生实现施工方案预演。技术团队利用该平台累计发现并修正设计冲突点超过200处,管线综合排布优化节省工期约45天。虚拟建造技术还辅助完成大型会议厅声学模拟、消防疏散演练等关键测试,确保功能空间符合国际会展标准。 三、绿色建筑理念贯穿建设全过程 施工方采用装配式钢结构与光伏屋面一体化设计,预计建成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超800吨。场地内设置雨水回收系统和中水处理设施,400个停车位全部配备电动汽车充电桩。建筑外立面采用智能调光玻璃幕墙,能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透光率,降低空调能耗30%以上。 四、区域产业配套功能持续升级 作为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的重要配套设施,该项目11.6万平方米的会展空间包含8个多功能厅、3个主题展馆和配套会议中心。建成后可同时容纳1.2万人参会,满足国际数字经济论坛、科技成果展览等大型活动需求,预计年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20亿元。 项目团队正有序推进金属屋面安装和内部装修工程,计划明年3月投入运营。该中心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福州数字经济产业链条,为滨海新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提供重要支撑。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